如何评价电影《金刚川》「独白」版预告?从中可以看出哪些信息?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13日 阅读:216 次

“独白”版预告给我的感觉不太好。电影的预告片除了展示视听效果和看点外,通常都会用“主题”来做线索,毕竟剪个预告片也要有思路,符合导演的创作思路比较容易编排素材。其实绝大多数战争电影,其主题最终都是“为何而战”,这种意义感最终导向了勇气和牺牲,或者导向反战。所以看“独白”预告片时,

“独白”版预告给我的感觉不太好。电影的预告片除了展示视听效果和看点外,通常都会用“主题”来做线索,毕竟剪个预告片也要有思路,符合导演的创作思路比较容易编排素材。

其实绝大多数战争电影,其主题最终都是“为何而战”,这种意义感最终导向了勇气和牺牲,或者导向反战。所以看“独白”预告片时,我比较自然地关注这个方向,所以也比较失望。

先从视觉上说,开头的隐蔽场面做得很好,草丛中突然人头攒动,涌现一群全副武装的战士,给人一种战斗纪律和素质特别高的感觉。

可以看出导演想凸显自己战争片的 “质感”。问题是这种质感马上走样了:

一群高度伪装的轻步兵中冲出一匹白马是什么鬼?插标卖首?轰炸制导?

在较短的预告片里,这个诡异的白马有两个主镜头,篇幅超过了个别明星。让人颇为费解。感觉导演又要把 “战争质感”自我化,最终突出的是属于导演艺术偏好的“个人化表达”,不惜为此违背常理逻辑。

这点让人疑虑很重,叙事上做个人化表达,那主题上呢?我很担忧,也最讨厌电影导演在重大历史题材上做个人化表达。似乎一个职业拍电影的人,能够比历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更擅长抓到历史本质似的。

于是再回到“独白”内容来讲,“那些年我们才17、8岁,唯一想的事情就是通过那座桥,俺能闻见那股焦糊味,俺们这些人,真的没有一个怕死的”。

我也很不喜欢这个“独白”设计,首先“唯一想的事情就是通过那座桥”,这句话似乎描述的是战斗意图,但缺乏逻辑层次。

比如我们当年看《董存瑞》,人人都知道最后的高潮也是为了通过一个碉堡,但整部电影都在讲董存瑞之前的故事,构建了前置逻辑,而最后的炸碉堡只是这套逻辑下的一个结果。所以电影中董存瑞牺牲时说的是“为了新中国,前进”,这或许是艺术加工,但对于电影逻辑而言是完整的。

这一群十七八岁的年轻战士,在“闻见焦糊味”(和被机炮打碎)这样残酷的、非对称的战斗中,保持着“真的没有一个怕死的”的状态。这是一个反常识的现象。

越是反常识的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就越重要。比如《血战硫磺岛》中日军也是“没有一个怕死的”,最后只能解读为宗教式的盲从,就构成了对日军战争动机的批判。

那么预告片的 “独白”如果是电影剧情的完整映射,“唯一想到的事”和“真的没有一个怕死的”这两点就构成了不对称战斗中承受牺牲坚持目标的动机。这就不太好,因为这只是属于盲从、属于集体氛围下从众的心态(或曰军人荣誉感)。

蒋军、美军、日军都是靠这个逻辑来维持基层官兵的战斗意志的。但解放军、志愿军并不是。除了战斗任务外,我军还是宣传机和播种机,不仅能战斗,还能主动做宣传。军队的战争目标通过深入基层的组织,传播到每个士兵心中,再由下而上的形成有机体,最大化动员了基层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志愿军的牺牲不仅体现在装备劣势下不肯对敌人屈服,也体现在救助老百姓(罗盛教、王永维)、或为了老百姓付出更大伤亡(进攻路线绕开民居)上。

“独白”这个预告片没有体现出这层意思,还有一种与之相反的可能性,所以对此感到忧虑。但我觉得不应该搞见微知著,也不适合因人废言。出于抗美援朝题材的期望,仍然希望《金刚川》能拍得好,拍出军魂、国魂。

当然,如果敢把抗美援朝题材学《集结号》那样玩历史虚无主义,那到时就XXX。

",
Tag:独白 预告片 董存瑞 电影 的是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