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身为爸爸应该买戒尺吗?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14日 阅读:242 次

感谢邀请:“脾气”是教导孩子学习成长最好的戒尺,“脾气”是教学活动中唯一有情感温度的教具。《三字经》:“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育孩子成长是自然和法律赋予老师【包括但不仅限于家长、学校老师和兄长】神圣且不可推卸的责任,老师应对孩子学习成长起着决定性的引导作用,老师为孩

感谢邀请:

“脾气”是教导孩子学习成长最好的戒尺,“脾气”是教学活动中唯一有情感温度的教具。

《三字经》:“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育孩子成长是自然和法律赋予老师【包括但不仅限于家长、学校老师和兄长】神圣且不可推卸的责任,老师应对孩子学习成长起着决定性的引导作用,老师为孩子的学习成长“传道授业解惑”、为孩子的学习成长指引方向。教育是老师为孩子指引成长方向的活动,就必然需要借助于各种类型的教具,比如说教室、教材、教具.......教具中有一项标志性的物件——戒尺。什么样的物件是最合适作戒尺呢?答案是老师的“脾气”。那么,为什么脾气最适宜作为教学活动中的戒尺呢?

物质是最不科学的戒尺

脾气是人对生活事务最直观的情感展示

动物因满足生存的需要会产生各种不同层级的需求,人类对生存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需求,并应需求被满足的程度不同而产生情欲,进而引发“脾气”。“脾气”是个人对社会生活状况最直接的心理反应,是生活事务对个人生活影响之后最直接的言行体现,是个人对生活最直接、最迅速的情感体验。“脾气”不是个人最为丰富的情感体验,包括言语、行动、微表情等等。

脾气就是个人面对外界事务,根据自身成长兴趣、需求、喜好等作出的喜爱、厌恶等综合情感体验。脾气最基本的功效就是展示人类对待自然生活环境所表现出的喜、怒、哀、乐等“七情六欲”,也就是展示自身对待生活事务的基本情感。人类之所以成为地球生命体中最高等级的生命体,就是因为:① 人类思维敏捷发明创造出了记录社会生活的语言文字,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历史;② 人类拥有丰富的情感生活,对自然拥有丰富的情感认知,也就是拥有丰富多元的“脾气”。

人类生活的脾气,主要功用在于其能够充分的展示个体对自然的喜好或者憎恶、对待同伴友善或者敌视,从而产生了人类对自然生活真、善、美、丑的判定标准。并以此集合成为了面向人类大众的道德与律法,道德与律法规范是人类社会生活对“脾气”的最佳约束形式,是人类在可控范围内展示“脾气”的规矩。

“脾气”是对生活最高效、直接的情感反馈

积极可控的“脾气”对孩子的学习成长非常有益

猫和老鼠是一对冤家,老鼠天生畏惧猫。这就是猫的“脾气”在老鼠那里建立起来的威信,老鼠别说见到猫,就是听见猫的声音都得乖乖的把自己藏匿起来,人们也时常将某人【特别是孩子】对另外一个人【常指老师】的敬畏比作“老鼠遇见猫”。因此,老师在教导孩子学习成长的历程中借助“脾气”这把戒尺的行为实践是大有可为的。

孩子是天生的学习“专家”,他们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自带学习能力,能够根据自身喜好选择模仿学习的内容。但是,孩子最大的确定就是没有生活经验、缺乏对生活中所有事物真、善、美、丑的判定能力,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是短视的,也就是当前能够满足自己的口欲或者能力给自己带来快乐,至于其他事情一概不加区分,当然他们也没有区分的内在能力。因此,孩子在其生命学习成长的初期,他们并不理解善恶、美丑、对错、危险或是安全。

老师【包括但不仅限于家长、学校老师和兄长】对孩子进行成长教导最本质的目的就是引导孩子认知世界,掌握判定自然世界真、善、美、丑的能力。让孩子能够独立自主的融入到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大家庭之中,具备根据自身与道德、律法标准认知世界并规范自身言行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引导孩子养成控制自我“脾气”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脾气”能够引导、告诫孩子什么样的事情是被鼓励的、哪些行为是被明令禁止的,“脾气”在对孩子的成长教导过程中发挥着无形规矩和“戒尺”的作用。老师的“脾气”告诉孩子什么样的言行被鼓励、什么样的言行被容许、什么样的言行被禁止,老师的“脾气”是指引孩子学习成长真正的言行准绳。

“脾气”对行为具有最好的警示作用

借用“脾气”对孩子进行积极的成长引导

教育是人【老师】点亮人【孩子】成长、为孩子学习成长指引方向的活动,是以自身的言行示范为孩子的学习成长做榜样,期待孩子按此样式“依葫芦画瓢”的养成完全属于自我的行为习惯。因此,老师在教导孩子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就不能对自然表现的“静如止水”“与世无争”般的平静。相反,老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脾气”,告诫孩子老师倡导什么、容许什么、禁止什么,以“脾气”作为引导孩子学习成长的基础教具。那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使用“脾气”这个教学工具呢?

1、“脾气”对事不对人

人是情感、关心型动物,生活中我们时常“触景生情”,见到某物就想起了某人、某事。但是,作为教导孩子学习成长的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应当摒弃由物及人的联想活动,将自己以物待人的“脾气”强加给孩子。正确的做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的事物产生“脾气”,比如欣赏美景时就表现出愉悦、喜爱之情;看见因缺水而干枯的植物心生怜悯之情;路遇需要帮助的人视自己的能力施以援手.....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脾气”对事不对人,就是老师对所见、所闻之事停留在表达即刻情感体验而不将自我联想、引申强加给孩子,对孩子联想、引申做牵引性引导或者将联想、引申工作完全交给孩子。

2、做个爱憎分明的老师

生活就会与自然产生联系、就会与同伴产生链接,虽说人类分工协作的基础是互利共赢。但是,同一项事物对不同的人产生的影响却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影响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进而触发不同的“脾气”。比如饥饿的人见到食物就会“欣喜若狂”,而食物对于米粮充沛的人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困顿的人如果能够得到休息时间就是最欣慰的事情,而对于一个刚刚醒来、精力充沛的孩子来说,让他去睡觉那就是对他最大的“折磨”......简单的说“爱憎分明”就是“以物喜”。

3、赏罚分明

人类社会之所以秩序严明,其根本就在于社会会对积极有益的行为作出奖赏、对于违背社会道德与律法的行为进行惩罚,借助的就是人性“趋利避害”的成长特质。老师在对孩子的成长教导过程中,同样能够借助夸大的“脾气”做到对孩子言行的赏罚分明,对那些表现积极的孩子给予及时的赞扬和鼓励,“脾气”就是对成长行为最好的口头“嘉奖”。

“脾气”情感是引领孩子学习成长的纽带

四川俗语:“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教导孩子成才、成人,要求孩子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戒尺自然必不可少。但是,什么样的戒尺随时、随地都适用,对孩子们的成长引导起到真正的引领作用呢?答案是“脾气”。“脾气”是唯一能够实现“特事特办”携带方便的戒尺,它如同道路之上的行道线,它在哪里为驾驶者指引方向。但是,行道线并不妨碍驾驶,而且行道线也是随着道路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教育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言传身教和孩子们一起生活,是彼此相互心灵感应!教育需要有温度、有情感,“脾气”就是传递情感最好的纽带。教育活动是老师和孩子相互适应对方的脾气,老师能够尊重并逐步满足孩子探索求知的新奇想法,孩子能够喜欢上老师行为处事的“脾气”。很多孩子因为喜欢某位老师的“脾气”而爱上学习,也因变更老师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为教就需要有“脾气”,让“脾气”成为引导孩子们成长进步的戒尺。慷慨激昂的音乐最具感染力,拥有丰富“脾气”的教学同样能够激活孩子们关于学习的热情,生活即教育,教育就是引导孩子们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适应同伴应对生活的“脾气”。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一套以邻里互助方式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

",
Tag:脾气 孩子 老师 戒尺 情感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